
私心推薦。書
這裡是我的私藏書單(只有紀錄 2025 年起閱讀的,以前的實在難以追朔...),收錄的不只是文字,而是那些在無數個日夜陪伴我、滋養我心的故事與思想。閱讀對我來說,是打開不同文化與世界的一扇門,每次翻開書頁,我就又進入了作者編織的世界,而那些文字,總是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痕跡。與影集一樣,書本像是一個長期的旅伴,它通常或長或短地陪伴了我人生的某段時間,讓我隨時打開書就能在不同的世界裡穿梭。隨著生活型態的轉變,我開始擁抱各種形式的書籍,從傳統的紙本書、方便攜帶的電子書,到能解放雙眼的有聲書,它們都成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這裡,多半以我個人偏好的文學散文為主,但你不會看到任何專業的書評,只有我最真誠的閱後心得,就像跟老朋友聊著「啊你最近看了什麼書」那樣地輕鬆自在。這些感想沒有任何客觀標準,更多的是我個人經歷與書中內容的交織,但也很多時候跟我個人經歷無關,尤其是小說的世界,實在是太富有想像力、太令人著迷了。因此,如果你正在尋找專業的書評,這裡可能不是你的最佳選擇。但如果你只是想找尋下一本能讓你沉浸其中、思考人生的好書,希望這些推薦能為你帶來一場場美好的閱讀體驗。
《願能嚐到美味料理》

如果說有哪本小說能讓我這種願意為了一碗拉麵專程搭車、甘願在35度高溫下排隊一小時的人稍微停下腳步思考「吃飯到底是為了什麼」,那絕對就是高瀨隼子的《願能嚐到美味料理》。
我承認,我就是二谷最討厭的那種人——把吃當成紓壓手段、把美食當成朝聖儀式的人。所以他在書中對食物的不耐、對用餐這件事本身的排斥,對我來說其實一開始完全無法共鳴。但神奇的是,看著他描述每天中午面對便當、面對同事「一起吃飯」的壓力,我突然開始懂了。畢竟,職場聚餐這件事,對我來說也不是輕鬆的事——除非那群人已經晉升為真朋友,否則我寧願一個人靜靜吃7-11。
這本書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它讓你直視那些日常中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有多壓迫:午餐時間、部門點心、聚餐邀約,每一件看似貼心的舉動,在某些人眼中其實是難以招架的「好意綁架」。
我不敢說我真的理解厭食者的世界,但這本小說,至少讓我開始意識到,「不喜歡吃飯」這件事,也可以是某種人活下去的方式。或許吧。
《傴僂》

閱讀《傴僂》的過程,對我來說就像突然被拽進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無論是先天性成骨不全症這種疾病本身,還是日本長照產業的運作模式、照護人員的日常,甚至深入到日本的色情產業,以及身障者如何面對懷孕與墮胎的現實,這些議題都超出了我平時的關注範圍。每翻一頁,我都像在拆解一個未知的領域,驚奇連連,忍不住屏住呼吸,一個下午窩在咖啡廳,一口氣讀完了整本書。
結束的瞬間,我的腦袋像被強行擴張了一圈,卻又有種說不出的爽快感,彷彿剛在三溫暖裡蒸騰過一輪,全身的感官都被重新擦亮。明明小說處理的議題極其沉重,但或許正因為它帶我闖入了一個全然陌生、毫無心理準備的世界,那種震撼與滿足感,反而讓人欲罷不能。
《正常人》(Normal People)

如果要選一本書來形容「愛得深卻總是錯開」的狀態,我會選 Sally Rooney 的《正常人》(Normal People)。這種糾結反覆、命運擦肩的感覺,讓我想起《One Day》裡的男女主角──明明在彼此心裡佔據無可取代的位置,卻總是錯過最適合相愛的時間。
故事圍繞著康奈爾與瑪麗安,一個是來自勞工家庭的內向男孩,一個是出身富裕卻孤獨疏離的女孩。從高中到大學,兩人的關係像潮汐一樣忽遠忽近,他們都在彼此身上找到了最深的理解,卻也在不安與自我懷疑中彼此傷害。Rooney 的筆觸非常克制,對情感卻出奇敏銳,她寫下那種「想靠近卻不會靠近」的痛感,讀起來讓人心悶。
這本書也被改編成同名影集,氣質很好,演員顏值也很高(這點完全值得一提)。影像版本更放大了那些安靜的情緒場景與未說出口的話,非常推薦一起服用。
這本小說沒有誇張的情節起伏,甚至連標點都克制得有點冷淡,但讀起來卻像一場濕冷的細雨,一下就滲進骨頭裡。我最喜歡 Rooney 的,是她寫人很不留情面,但又極其溫柔。那種對自卑、階級、情慾、脆弱的描寫,不用解釋你就懂,像是讀到了自己不敢說出來的心情。《正常人》不是什麼戀愛理想指南,而是一段誠實到讓人有點難堪的成長記錄。如果你也曾經在愛裡感到無措,那這本書大概會讓你想起自己藏得最深的那一部分。
《謀殺藝術大學院》(Murder Your Employer)

如果要選一本我近年讀得最快、卻也最厚的小說,那一定是《謀殺藝術大學院》(Murder Your Employer)。光看書名就知道,這不是一本走正道的書──但偏偏它又寫得那麼理直氣壯、那麼好看。
故事設定在一所隱密的神祕學院「麥克馬斯特學院」,專門訓練那些「有充分動機、不得不殺人」的平凡人。學校開設的課程包括偽裝、解剖、毒藥學,還有倫理課(是的,學院非常重視道德標準),畢業專題就是你要成功謀殺一個指定對象,不能被抓,還要確保世界會因此變得更好。聽起來像是犯罪版的霍格華茲,讀起來卻意外有種莫名的療癒感。
主角克里弗因為遇到一個簡直是人間毒瘤的上司,從職場地獄一路跌進這所殺人學校。他不是唯一的「受害者」──還有想弄死經紀人的女演員、被霸凌的醫院職員、企圖提前繼承遺產的逆子們。每一段都寫得幽默又心酸,讓人忍不住一頁接一頁翻。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雖然講的是謀殺,卻比任何一本寫實小說都還貼近「活著」的荒謬感。讀完的感想是:幸好我「還沒有」想殺誰,但如果哪天真有那麼一間學校……我可能會偷查報名資訊就是了。
《最低。》

紗倉真菜的《最低。》是一本讓人讀完後沉默的書。不是因為震驚,而是因為它逼迫你用一種不同的角度,去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慣貼上標籤、避而不談的行業與人。AV 產業,對多數人而言,要嘛是慾望的出口,要嘛是道德爭議的戰場,總之,很少被當成一個值得認真探討的「世界」。但紗倉真菜用她的文字,把這個世界寫得有血有肉,帶著一種近乎冷酷的真實感,讓你看到其中的矛盾與掙扎。她筆下的角色並不是什麼聖人,他們有自己的需求、脆弱、傷痕,也有選擇與無奈。他們或許不是「好人」,但正因為如此,他們才顯得如此真實。
這本書讓我對這個產業有了不同的認識,也讓我開始思考:如果我們都能帶著文學與藝術的視角來看待特種行業,這些事物是否還會被視為那麼「異樣」?我們是否能超越道德二元論,不是非黑即白地評判,而是單純去理解它的存在,以及其中的人的故事?
《最低。》是端出一面鏡子,讓我們看見那些在社會邊緣掙扎的真實的小說。如果你願意接受這種視角的衝擊,這本書會讓你重新思考所謂的「最低」,究竟是什麼。
《溫柔之歌》

在讀完《夜裡的花香》後,我對蕾拉·司利瑪尼的文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也看了她早前的作品《溫柔之歌》。這是一本從第一章就緊緊抓住你、不讓你輕易抽身的小說,而這也是我第一次真正理解「引人入勝」這四個字的意義。然而,《溫柔之歌》並不是一本懸疑或驚悚小說,雖然它以一場駭人的悲劇開場,但它更像是一部心理小說,一層層剖析著現代社會與人性間的微妙關係。司利瑪尼沒有刻意營造恐懼,而是用冷靜而細膩的筆觸,讓不安像霧氣般緩慢滲透,直到你發現自己早已身陷其中,無法逃離。
小說講述了一個完美的保姆,如何逐漸成為一個家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終演變成無法控制的悲劇。最讓人不寒而慄的,是司利瑪尼對「溫柔」這件事的重新詮釋——當溫柔不再是一種愛的展現,而是一種佔有、一種支配,甚至是一種無聲的威脅時,界線究竟在哪裡?
書中沒有血腥場景,也沒有刻意渲染衝突,但它探討的,是家庭與職場的失衡、社會階級的隔閡、女性在育兒與工作間的掙扎,甚至是孤獨與存在的議題。這也是我最喜歡司利瑪尼的地方——她的故事從不只是關於個人,而是折射出更廣闊的社會現象。
讀完這本書後,我決定要再去找她的首部作品《食人魔的花園》,因為如果她的每一本小說都能如此細緻地描繪人性,並讓人在閱讀的同時不斷思考,那麼,我還想繼續沉浸在她的世界裡。
《代筆作家》(The Ghostwriter)

亞麗珊卓.托瑞的《代筆作家》(The Ghostwriter)是那種一翻開就很難放下的小說——不是因為它節奏快,而是它的氣氛太詭異、太壓迫,一種慢慢爬上背脊的涼意。這是我最喜歡的一種懸疑:沒有血流成河,但從頭到尾都讓人提心吊膽。
主角是個成功卻備感孤立的暢銷作家海倫娜,她罹患腦部疾病,記憶斷裂、寫作能力也崩塌,在生命尾聲決定寫出最後一本「真正的」小說,於是找來一位代筆作家合作——但這本小說,其實是她自己人生最黑暗的一段回憶,而我們讀到的,不只是一本小說,而是一場記憶與罪惡交織的解剖。
我最喜歡這本書的地方,是它讓你跟著海倫娜一步步走入自己的心靈迷宮——但你永遠不知道她是真的不記得,還是故意不記得。那種「我正在讀一個不可信的敘述者的故事」的拉扯感,非常迷人。記憶、罪惡、選擇性遺忘……你會懷疑一切,也懷疑自己為什麼停不下來想看下一頁。
是的,這本小說不是什麼「放鬆小品」,它沉重、封閉、像一間密室。但如果你喜歡這種心理懸疑的壓迫感,或對真相有一點點偏執,那你應該會像我一樣,一口氣把這本書讀完。
《四十我就廢》

讀《四十我就廢》的時候,我的人生狀態,剛好跟主角妮兒有點像。不是什麼人生巔峰期,反而更像是在一片迷霧裡亂走,偶爾停下來問自己:「接下來到底該怎麼辦?」然後發現,嗯,沒有答案。也許就是這種狀態,讓我對這本書特別有共鳴。妮兒四十歲,沒工作、沒伴侶,周圍的人都在談事業、婚姻、育兒,而她只能跟自己的「廢物人生」對看。她選擇開個匿名 Podcast,把自己的焦慮、困惑、甚至廢到笑的日常攤開來講,沒想到卻意外獲得共鳴。這本書不是要告訴你「四十歲應該怎樣」,而是提醒你——我們可以迷茫,可以跌倒,甚至可以承認自己根本不知道在幹嘛,這都沒關係。
很巧的是,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剛好聽到 佐編茶水間 最新一集的Podcast。平常主持人訪談來賓時,總是用一種正向的態度分享各種成長經驗,但這次,她聊的是自己如何度過混亂的二月。沒有勵志語錄,沒有「你可以的!」的打氣,而是赤裸裸地談自己的低潮。這集節目讓我有一種難得的放鬆感,因為我們真的不需要一直那麼正向。這世界已經充滿了各種「自我成長指南」,但有時候,允許自己耍廢、承認人生有時候就是一團亂,也是一種很珍貴的權利。
《夜裡的花香》

蕾拉·司利瑪尼的《夜裡的花香》不是一本你能囫圇吞下的書,而是一場深夜的漫步,一場與自己、與藝術、與世界的低聲對話。它不是傳統的散文集,而更像是一場無聲卻震撼的展覽,每一頁都是一幅畫,每一段話都是一道微光,指引你走進那些被遺忘或從未察覺的角落。
司利瑪尼以她敏銳的觀察力與細膩的筆觸,將博物館的展品轉化為思想的火種。她可以從一幅畫、一件雕塑,甚至是一個微不足道的物件中,看見歷史的重量、女性的掙扎、創作的孤獨,甚至是身份認同的游移不定。她的文字就像夜裡的花香,輕柔地滲透,卻又帶著某種不容忽視的力量,在你的思緒深處留下痕跡。
最讓我著迷的,是她書寫的坦誠與詩意。她不試圖給出結論,也不強迫你接受某種既定的視角,而是邀請你一同思考,關於藝術、關於存在、關於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這種開放的對話,讓人感到自由,卻也帶來某種不安——因為當你開始質疑、開始看見,你就無法再回到從前那種理所當然的狀態。
《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