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私心推薦。影集
這裡是我的私藏影集清,收藏的不只是影集,而是那些在無數個夜晚陪伴我、觸動我心的故事。追劇對我來說,不只是消磨時間,更像是一場場與不同人生相遇的旅程,每次一打開播放鍵,我就又進入了一個完全與我無關的世界,但就是因為那樣才令人沉醉。與電影不同的是,通常我會一口氣把電影看完,但是影集或長或短地,都會陪伴我人生的一段時間,讓我隨時可以在不同的世界裡跳躍著。
這份清單只紀錄了我從 2022 年左右開始看的影集,因為在這之前看過的實在太多了,早已難以追溯。這裡收錄的,主要是這幾年來特別打動我的作品,無論是新劇還是補看的經典,只要能讓我深陷其中,就值得被記錄下來。
在這裡,你不會看到任何專業的分析,只有我最真誠的觀後感,以及那些讓我忍不住發出「啊——」的真心推薦。無論是讓人捧腹大笑的喜劇、引人深思的劇情片,還是讓人欲罷不能的神作,只要能觸動我的心弦,都會被我放進來。如同電影清單一樣,這裡多半以小眾影集為主,但如果某部大眾商業影集真的讓我欲罷不能,也會毫不猶豫地分享,畢竟我也是個普通人嘛。這些感想沒有任何客觀標準,更多的是我個人經歷與影集情節的交織,就像跟老朋友聊著「啊你最近看了什麼影集」那樣地輕鬆自在。因此,如果你正在尋找專業的影評,這裡可能不是你的最佳選擇。但如果你想找尋下一部能讓你廢寢忘食、沉浸其中的影集,希望這些推薦能為你帶來一場場精彩的追劇體驗。
《仲夏夜之秘》(Midsummer Night)

《仲夏夜之秘》是我在美國時無意間滑到的影集,一看便深陷其中。北歐文化對我來說並不熟悉,因此觀看的過程就像開啟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門。我一直喜歡透過電影和影集來了解不同文化,而這部作品不僅展現了瑞典的仲夏節,更透過細膩的敘事方式,把這場看似歡樂的慶典轉變為一場層層揭露人性與秘密的心理遊戲。
整部影集幾乎沒有真正的“夜晚”——因為仲夏節是一年之中日照最長的日子,這讓整體畫面瀰漫著一種異樣的氛圍。畫面充滿柔和而持續的日光,既明亮卻又帶著一絲壓迫感,彷彿時間凝滯,讓所有的一切無所遁形。導演在視覺呈現上運用了大量自然光,使得每個場景都仿若被籠罩在一種介於現實與夢境之間的氛圍裡,這種白晝不斷延續的設定,也讓角色們的情緒與緊張感更加放大,無處可逃。故事的敘事方式更是令人著迷,像是潘朵拉的盒子,隨著情節推進,一層層地揭開每個角色背後的秘密。明明是一場表面歡樂的仲夏節聚會,但每個人都帶著各自的心事、壓力與過去而來。對某些人來說,這是一場逃離現實的放逐,對另一些人而言,這卻是一場不得不面對真相的對峙。
這部影集不僅僅是關於仲夏節,它更像是一場心理戲,在極晝的光線下,每個人無法掩飾真正的自己。秘密終究無法被永遠埋藏,而當它們浮現時,所帶來的衝擊就像仲夏節的烈酒,甜美,卻後勁無窮。
《企鵝媽媽》(The Mothers of Penguins)

老實說我一開始會點開這部劇,其實是因為「波蘭」這個地點。曾經在格但斯克短暫生活過幾個月,對那段時間有著很深的情感連結,所以每當看到來自波蘭的影視作品,總會帶著一種私人的溫度去觀看。
《企鵝媽媽》不是一部典型的喜劇。它雖然被歸類在這個類型中,卻遠比多數所謂的「喜劇」來得真實與沉重。劇中聚焦於一位MMA選手卡瑪,當她七歲的兒子因行為問題被退學,才不得不正視他可能患有自閉症的現實。這並不是一場關於戰勝命運的華麗轉身,而是一段充滿拒絕、逃避、憤怒與愧疚的歷程。
影集裡的每一位媽媽角色都鮮明動人,她們共同的主題是「疲憊」,不斷在母愛與自我消耗之間拉扯。從表面光鮮卻家庭破碎的網紅媽媽烏拉,到為了肌肉萎縮症兒子放棄一切的塔蒂亞娜,每一條故事線都誠實得近乎殘酷。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劇中並未提供任何「救贖弧線」,每一集的結尾反而留下更多現實的無力與混亂。
《企鵝媽媽》讓我聯想到《異類》(Atypical) ——兩部劇都以自閉症為題材,只是《異類》裡的主角山姆對企鵝著迷,而《企鵝媽媽》的揚斯則對頭髮產生強烈執著。這讓我第一次認識到自閉症譜系中的這種專注現象,而飾演揚斯的小演員,表現也令人驚豔,稚氣可愛又真摯自然。
整體來說這是一部情感濃烈、極具真實感的作品,描繪的是一群在混亂與脆弱中掙扎的父母與孩子。雖然不輕鬆,卻值得一看。我真心期待能看到第二季,繼續跟隨這些角色的故事走下去。
《采聲自有時》(A Round of Applause)

《采聲自有時》(A Round of Applause),是一部由貝爾昆·歐亞(Berkun Oya)創作的土耳其語的影集,它就像一則充滿哲思又帶點黑色幽默的現代寓言。如果你熟悉歐亞導演的作品,你就會知道他總能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將人生的荒謬、存在的意義,以及家庭關係的複雜性,以戲劇化的手法呈現出來。這部片完美地延續了他的風格。
故事圍繞著一個從出生就顯得不尋常的家庭展開:一個從未在子宮裡感受過母愛的兒子、一對對世界充滿質疑的父母。兒子在四十多歲時,開始對自己的存在產生疑問,進而回溯起自己童年乃至於「出生前」的經歷。這段充滿奇思妙想的旅程,充滿了超現實的場景與深刻的對話。
這部影集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對「存在」本質的探討。它不像一般家庭劇那樣溫馨,反而透過荒誕的情節和跳躍的敘事,引導觀眾思考生命的起源、親子關係的羈絆,以及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劇中人物時而像在演戲,時而又顯得極其真實,這種介於現實與虛幻之間的界線,正是歐亞導演的拿手好戲。
《采聲自有時》的視覺風格獨特,充滿了象徵與隱喻,每一幀畫面都像一幅精心設計的藝術品。演員們的表演也極具張力,將角色內心的困惑、不滿與探索,詮釋得令人印象深刻。
如果你喜歡那種不走尋常路、充滿哲學意味的影集,如果你對人生、存在、以及那些難以名狀的困惑有所共鳴,那麼《采聲自有時》非常值得一看。它會讓你笑中帶淚,也會讓你對「自我」與「世界」產生全新的理解,或許還會給你一記關於人生的當頭棒喝。
《笑闖巴黎》(Standing Up)

疫情時在家悶得發慌,隨手點開Netflix,結果被《笑闖巴黎》意外圈粉。由《找我經紀人》的編劇 Fanny Herrero 所新創作的這部影集就像一杯帶點法式幽默的特調雞尾酒,苦澀中透著甜,讓人笑著笑著又開始反思。它不是那種讓你笑到飆淚的瘋狂喜劇,而是用一種既荒謬又真實的方式,講述外國人在巴黎闖蕩的文化衝擊與自我成長。
故事圍繞幾位來自不同背景的單口喜劇演員,他們在巴黎奮力追夢,試圖在語言不通、文化隔閡、法國人特有的「冷幽默」中殺出一條血路。這條路既不浪漫,也不容易,但他們選擇用笑聲撐過每一場尷尬、失敗與挫折。我特別喜歡這部劇的自嘲風格,沒有過度美化主角的奮鬥,而是赤裸裸地展現那些糗態百出的瞬間——笑場、冷場、被觀眾轟下台,現實得讓人心有戚戚焉。這種窘境不禁讓我想起在紐約看單口喜劇時,那些演員拚命拋出笑點,卻換來觀眾一片沉默的尷尬瞬間,空氣中瀰漫著無聲的壓力,讓人同情地想笑。
更棒的是,巴黎在這部劇裡不只是背景,而像是一個角色,既迷人又難搞。那些充滿異國風情的咖啡館、夜晚的喜劇俱樂部、滿街都是的文化誤解,讓這部影集的味道更加獨特。演員們雖然各有缺陷,但你會忍不住為他們加油,這就是好劇本的魅力。
可惜Netflix沒給第二季,這麼有潛力的劇就這樣被腰斬,讓人不禁懷疑這世界到底還懂不懂喜劇?如果你喜歡不落俗套的幽默、對文化衝突有點興趣,或是單純想看一群人在巴黎狼狽追夢,這部劇真的值得一看。
《大都市的愛情法》

有些人適合相愛,但不適合在一起。有些人沒什麼好結束的,因為從來沒真正開始。在美國旅居時,偶然間,我看了韓國影集《大都市的愛情法》。這部影集改編自朴相映的小說《在熙,燒酒,我,還有冰箱裡的藍莓與菸》,透過細膩的敘事,描繪了都市人在繁忙生活中的情感糾葛。它不像傳統韓劇那樣浮誇煽情,反而是一種淡淡的、帶點詩意的虐。都市戀愛裡的曖昧、錯過、妥協、無奈,全部寫得太過真實,讓人邊看邊點頭:「嗯,這就是大人的愛情。」
特別是在熙與奎浩的那場泰國旅行,讓我不禁想起《春光乍洩》裡的何寶榮與黎耀輝——異鄉的旅途、躲不掉的依賴、剪不斷的拉扯,他們不斷在爭執中靠近,又在親密後推開彼此。這種在陌生城市裡尋找熟悉感的情感張力,既令人唏噓,又美得讓人無法移開視線。
在看這部影集時,我美國的家裡冰箱總是有藍莓,家中也總是彌漫著叔叔抽菸的味道,儼然讓我覺得自己也成了故事裡的一部分,活在那些愛恨反覆、若即若離的都市夜色中。
《小鎮星熱點》(The Hot Spot)

如果你也是《重啟人生》的粉絲,那麼今年這部《小鎮星熱點》(THE HOT SPOT)真的不能不看。同樣出自編劇鬼才「笨蛋節奏」之手,這次他把舞台從轉世辦公室搬到了富士山腳下一個風景如畫卻略顯寂寥的小鎮,然後,再一次用他的幽默與細膩,把「平凡生活中的非日常」玩出花來。
主角由市川實日子飾演,是一位在溫泉旅館工作的櫃檯人員,看似過得極其樸素、規律,卻因為一連串神秘又帶點超現實的事件,小鎮生活開始微微顫動。而熟悉《重啟人生》的觀眾一定會發現,這部新劇裡埋了很多熟悉的設定彩蛋,像是命運微調、角色重疊、甚至某些橋段的節奏感——那股溫吞中藏著瘋狂的氣息,熟悉得像老朋友。
我自己是光看到「笨蛋節奏」三個字就會立刻點開的那種觀眾。他寫的故事總是讓人邊看邊感嘆:怎麼可以這麼荒誕又這麼真實?就像人生本身。這種既滑稽又深刻的劇,本來就不多,而《小鎮星熱點》正是那種讓人看完會開始想:如果自己也是這小鎮的一員,那日子會變得多不一樣呢?
《重啟人生》(Brush Up Life)

如果你曾在深夜懷疑過自己活著的意義,那麼《重啟人生》(ブラッシュアップライフ)這部日劇,或許能給你一點意想不到的安慰。
由安藤櫻主演,《重啟人生》以一種出人意料的幽默與溫柔,講述一名平凡女性麻美,在離世後得知自己可以選擇「重來一次」人生的故事。沒有宏大的救世情節,只有一次次重新過日常的選擇,她不是為了功成名就,只是想過得比上一次更好、更有意義一些。
這部劇最厲害的地方,是它用極其細膩的節奏與溫柔的幽默,描繪人生的微小差異如何慢慢堆疊成改變。我特別喜歡麻美和朋友間樸實又深刻的羈絆,那種對青春、家庭、社會溫柔又不妥協的凝視。而且還藏了一個有趣的小彩蛋:在死後諮詢處擔任接待員的,正是這部劇的編劇——笨蛋節奏本人,讓人忍不住會心一笑。
但說實話,我很難想像如果真的要重啟人生,要把那些已經走過的歲月原封不動地再經歷一次,尤其是學生時期……我應該會有點痛苦難耐。這一生我已經努力過了,也沒有什麼特別後悔的決定。如果真的有來世,我想我會選擇直接當一隻鮭魚吧,或是當貓感覺更好。想體驗不同的生命型態,這個「人生」活過一次就夠了。
《重啟人生》或許不是讓你渴望重來的作品,而是讓你更珍惜此刻,因為現在的你,其實已經很不錯了。
《宛如阿修羅》

是枝裕和再次用他那細膩得不像話的手法,把向田邦子筆下那種充滿暗潮洶湧的家庭關係,轉化成更加具象的影像語言。四姊妹性格各異,面對父親的婚外情、自己感情上的困惑,以及對「愛」這回事的矛盾,每個人都像阿修羅一樣,時而針鋒相對,時而互相依偎,彷彿永遠在戰場上廝殺,卻又離不開彼此。
《宛如阿修羅》不只是講姊妹之間的愛恨糾葛,而是用代際差異來鋪陳女性在不同時代下的掙扎與選擇。這個故事自1979年寫成以來,已經走過了將近半個世紀,但它所探討的問題卻依然如此貼近當代。它不灑狗血、不強行催淚,而是用一種克制卻深刻的方式,讓觀眾感受到那些未曾言說的心酸與無奈,正是這份細膩,讓人久久無法釋懷。
儘管《宛如阿修羅》已經被翻拍過不同版本,但這次是枝裕和的詮釋,對我來說特別迷人。四姊妹的選角堪稱神仙級陣容,宮澤理惠、尾野真千子、蒼井優、廣瀨鈴各有魅力,顏值高、演技細膩。再加上是枝裕和一如既往的極致美學,畫面構圖精緻、色調溫潤,每一幀都像日系電影的寫真集,靜靜地流淌著情感。我個人非常喜歡這個版本,它沒有刻意迎合現代觀眾的戲劇化期待,而是用一種細水長流的方式,讓故事緩緩滲透進心裡,非常推薦給喜歡細膩家族劇的人。
《網路斷捨離》(Off the Hook)

這部法語影集用獨特的幽默與輕鬆荒誕的筆觸,描繪現代人對網路的依賴與掙扎。法式喜劇向來有種特別的節奏與調性,不同於美劇的快節奏吐槽式幽默,而是帶著一點誇張的肢體表演與角色自嘲的無奈。莉亞與瑪農,兩位 30 多歲的女性,決定挑戰 30 天無網路生活,一個為了擺脫對前男友的社群執著,一個則是想戒掉無止盡的網路沈迷。然而,沒了網路後,她們的生活不但沒有變好,反而陷入更深的混亂——現實問題依舊存在,只是換了方式爆發。
這部劇原本讓我覺得輕鬆有趣,兩個女主角的荒謬行為和誇張劇情總讓人會心一笑,但看著看著,我卻意識到:完了,我自己不也是這樣嗎?每天沈浸在這些幽默輕鬆的影劇中無法自拔,甚至影響到睡眠,彷彿用這些故事來暫時逃離現實。我也需要網路斷捨離,但又很難真正戒掉這些帶來慰藉的娛樂內容。
現代人誰不想要數位排毒?但這其實牽涉到更深層的問題——我們的焦慮與疲憊,真的能靠「拔掉網路」解決嗎?雖然距離我看完這部劇已經有兩年多,寫下這些的此時卻讓我想到最近在IG上看到的 @dinah.akua 寫的一篇文章,標題是 「穿著瑜珈褲的新殖民主義」(Neo-colonialism in Yoga Pants),文章討論了西方靈性產業的種種歪風,譴責似地探討這種西方人靈性成長產業造成的消費與文化挪用。
這部影集用幽默包裹著現代人與網路密不可分的愛恨交織的關係,讓人在笑聲中感受到一絲不安。很好看,我一直都在期待第二季!
《合租大崩潰》(Crashing)

如果你喜歡菲比·沃勒-布里奇的《Fleabag》,那麼《合租大崩潰》(Crashing)一定也會是你的菜,或至少是一場荒謬又有點心酸的短暫邂逅。這部影集講的是一群年輕人住進廢棄醫院當守護者,低租金換來的是一場比合租更失控的生活。這裡沒有什麼所謂「夢想公寓」,只有破爛的病床、詭異的長廊,以及一群彼此糾纏不清的人。
菲比·沃勒-布里奇在這部劇裡不只當編劇,還親自上陣飾演 Lulu,一個像陀螺一樣旋轉進別人生活、攪亂一切又無法停下來的角色。她的出現,讓這群本來就已經夠混亂的室友關係進一步崩潰。友情、曖昧、偷來的親吻、壓抑的情感——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問題,沒有人真的搞得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但又拚命在這座城市裡尋找歸屬感。
這部劇最讓人著迷的地方,就是它那種菲比式的黑色幽默。那些台詞快得像機關槍,每句話都帶著點不正經,卻又狠狠戳中人心。角色們鬥嘴、誤解、崩潰,但在這一片混亂中,你還是會看到一絲脆弱的溫柔。
《合租大崩潰》只有六集,像是一場短暫的醉酒夜晚,讓你笑著笑著就有點心酸。它不是一部試圖給你答案的劇,而是一場關於年輕、關於失控、關於愛與不愛的亂局。如果你喜歡荒謬但又真實到讓人有點難受的劇,那這部影集值得你花一個晚上沉浸其中。
《迷醉倫敦》(Feel Good)
_edited_edited.jpg)
《迷醉倫敦》這部劇就像一場微醺後的夜遊,步伐飄忽、意識迷離,走著走著突然發現自己站在懸崖邊,才驚覺內心的裂縫早已無法忽視。台灣翻作《我要開心》,大陸則有《心向快樂》和《迷醉倫敦》這幾個版本,我個人反而偏愛《迷醉倫敦》,不僅因為它更貼近劇中的漂泊感,也讓人聯想到那些徹夜未眠、在人生裡試圖找到出口的時刻。
主角梅是一位在倫敦奮鬥的加拿大單口喜劇演員,事業沒起色,感情一團混亂,焦慮與創傷像鬼魂一樣揮之不去。這部劇最吸引我的,是它沒有試圖給出標準答案,也不強迫主角一定要變得「更好」,而是讓她跌跌撞撞地活在混亂裡,像是告訴觀眾:「沒關係,你可以還沒準備好。」梅·馬丁的表演極其細膩,每個欲言又止的表情都像是在試圖掩飾內心的崩潰,讓人既想扶她一把,又忍不住與她共鳴。
另外,身為《Friends》迷,Lisa Kudrow在這部劇裡的表現實在是太搶戲了!她飾演梅的母親,一個有點疏離又帶著奇異幽默感的角色,每次出場都好討我喜歡。
《迷醉倫敦》不是那種溫暖療癒的作品,反而更像一面鏡子,讓你在某個夜晚對著螢幕發呆,突然意識到:「啊,這不就是我嗎?」

maomaomao.——猫猫猫,發音 [māomǎomǎo],是我在紐西蘭時我的貓室友的招牌叫聲,一次三聲,不多不少,還帶著一點沙啞與傲嬌,很想給他一顆喉糖,但這不合法。這個聲音成了某種召喚,也成了我對貓的癡迷開端。這裡或許是寫貓,或許是寫人,或許是寫生活日常,或許是寫奇怪的思想,也或許是寫我們如何在這個世界裡找尋彼此的方式。生活不如意時,就 咪咪 maomao 地帶過吧。
把零碎想法倒進儲思盆,攪拌、發酵,最後長出奇怪故事——和更多貓毛的角落。


伯明罕、英國紳士、與世界連接的手機


It's Nice——波蘭火車記事


在紐西蘭南島流浪,撿回幾口氧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