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私心推薦。電影

這裡是我的私藏電影清單,收錄的都是看完會讓我忍不住發出「啊——」的真心推薦。在這裡,不追求任何客觀分析,只分享最純粹的感動。無論是能讓你笑到噴飯的喜劇、看完還會陷入深深沉思的劇情片,還是讓人只想安靜鼓掌的神作,都會被我放進來。

這份清單主要記錄了我從 2024 年左右開始看的電影,因為之前看的實在太多了,早已無法完整回憶。這裡收錄的,都是這幾年來特別讓我有感、忍不住想記錄下來的作品,不管是剛上映的新片,還是多年後才補上的遺珠,只要能觸動我的心弦,就值得一提。

我特別喜歡睡前看電影的習慣,按下播放鍵的那一刻,就像把自己全然交給電影,讓它帶我進入另一個世界。那種放鬆的感覺,對我來說就像小時候睡前聽床邊故事一樣,只不過現在的故事是用影像來說的。當然,不是每部電影都輕鬆愉快,有些可能沉重、悲傷,甚至令人驚恐,但我迷戀的並不是情緒的輕重,而是電影那種純粹的「說故事」的魅力。不過副作用是,有時候電影太好看、太震撼,反而會讓我越看越精神,直接失眠到天亮。

雖然這裡的電影多半偏向小眾,但如果某部商業片真的讓我欲罷不能,我也會毫不猶豫地收錄,畢竟我也是個普通人嘛。我寫的感想沒有任何客觀標準,也常常會連結到自身經歷,純粹作為個人觀影紀錄,就像跟老朋友聊著「啊,最近看了什麼電影?」那樣輕鬆自在。因此,如果你在找專業影評,這裡可能不太適合你。但如果你想尋找下一部能讓你廢寢忘食、沉浸其中的電影,希望這些推薦能帶來一場過癮的觀影體驗。

《她殺之心》(In Her Place)

電影《她殺之心 In Her Place》劇照_edited_edited_ed

《她殺之心》是2024年Netflix原創智利歷史犯罪劇情電影——維基百科是這麼說,但其實這部電影的重點,並不在於還原那樁發生在1955年智利的謀殺案。它更像是一幅時代的肖像畫,描繪的是一個名叫梅賽德斯的秘書,在處理這起案件時的心境變化。

梅賽德斯並非瑪麗亞·卡羅琳娜·格爾,也就是那位犯下謀殺案的女作家,而是那個被這個案件深深吸引的秘書。她走進作家的公寓,那裡對她來說,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一個充滿自由和可能性的綠洲。我特別喜歡其中一幕,梅賽德斯在公寓裡悠然自得地做著各種她在自己家裡無法做的事情,整個畫面美得像一幅畫,優雅而夢幻,如果只看這一個段落,你可能會以為自己在看《艾蜜莉在巴黎》,尤其當與家人同住時,特別能理解這種一個人獨處的 quality time。另外,她每一次聽到那些充滿父權思想的言論時,臉上微妙的表情變化,帶點古怪卻不具侵略性,讓人印象深刻。這部電影的英文片名《In Her Place》,我覺得更貼切,它帶著雙關的意味,至於如何解讀這個雙關,見仁見智。

這也是我第一次看智利的電影,覺得非常有趣。如果你喜歡復古的場景、精緻的美學,以及對女性在社會中的角色感興趣,那麼《In Her Place》絕對值得一看。

《納米比亞沙漠直播中》(Desert of Namibia)

電影《納米比亞沙漠直播中》

河合優實飾演的主角加奈是一名21歲的年輕女性,日復一日地過著重複的生活,夾在兩個個性截然不同的男人之間,表面上看似擁有選擇,卻始終找不到真正的歸屬感。她時常打開手機,看著納米比亞沙漠的直播,那片遙遠而寂靜的荒野,成為她無聲的庇護所,一種逃離現實的方式,也是一種無法言說的自我投射。加奈的感情關係並不只是「選擇誰」的問題,而是一種更深層的拉扯——她渴望被理解,卻又害怕被束縛;她看似擁有自由,卻始終無法擺脫內心的焦慮與無力感。電影裡的許多場景都讓人心裡發悶,像是壓抑了很久的情緒,無法發洩,也無法真正說出口。

我在電影院觀賞這部電影時,心跳快到有點喘不過氣,原以為是下午咖啡喝太多,後來才發現,片中某些片段讓我極度不適。加奈情緒崩潰的時刻,讓我想起曾經在咖啡廳打工時,經歷過患有躁鬱症的老闆當眾情緒失控、亂吼亂叫的可怕回憶。那種突如其來、毫無預警的爆發,讓人只能僵在原地,甚至無法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電影裡的畫面或許只是加奈的內心世界,但對某些觀眾來說,這樣的混亂與無助,卻是現實生活中揮之不去的陰影。

或許這正是這部電影想說的——心理疾病對年輕人的影響,往往不只是某一個確診者的故事,而是像一層無形的霧氣,滲透進我們的生活,影響著我們的選擇、關係,以及如何看待自己。

《三日月和貓》

電影《三日月和貓》劇照

在飛機上看電影,總有一種奇妙的距離感,彷彿置身於另一個平行時空。這次飛回台灣的旅程,我在萬米高空遇見了《三日月和貓》,一部溫暖到讓人想揉眼睛的電影。

故事講述三個寂寞的靈魂,因為一隻名為「三日月」的貓而相遇。他們不是家人,也不是戀人,只是在都市的角落,各自舔舐著生活的傷口。電影沒有刻意灑狗血,也沒有刻意催淚,只是用一種極其溫柔的視角,描繪了他們的生活日常。

也許是長時間的飛行,讓人的感官變得格外敏銳,電影裡的每一個細節,都像一根羽毛,輕輕地搔著我的心。看著他們一起吃飯、一起照顧貓、一起在陽光下打盹,我突然想起自己在異鄉漂泊的日子。那些無數個獨自吃飯的夜晚,那些只能對著手機螢幕說晚安的時刻,那些明明身處人群,卻覺得自己像一座孤島的瞬間。

《三日月和貓》沒有告訴我們如何解決生活的難題,只是提醒我們,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也要記得抬頭看看月亮,看看身邊那些願意陪伴我們的人。我覺得這部電影,適合在任何一個感到孤單的時刻觀看,特別是當你身處萬米高空,或是深夜的房間時。適合配一杯熱茶,讓它溫溫地從喉嚨滑下去。

《世界上最爛的人》(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

電影《世界上最爛的人》劇照

看《世界上最爛的人》的時候,我無數次在心裡問自己:「難道我也是?」

這部電影講述的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劇情,而是一個關於徬徨、選擇、錯過與自我懷疑的故事。主角茱莉既聰明又有魅力,擁有各種可能性,卻總是在不同的路口躊躇不前。她從一個夢想到另一個夢想,從一段感情走向另一段感情,努力說服自己這是探索、是追尋,但內心深處卻始終帶著一絲罪惡感——她真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嗎?還是她只是不想承認自己一直在逃?是不是所有選擇,最終都只是錯誤的不同版本?做了選擇,卻依然空虛;沒有選擇,卻又怕錯過什麼。

當片名《世界上最爛的人》出現在螢幕上時,我真的忍不住苦笑了一下。這不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經常幹的自我折磨嗎?總覺得自己不夠好、選錯路、辜負了某些人,甚至辜負了自己,但到底要怎樣,才算「不爛」呢?

這部電影最殘忍的地方,不是告訴我們茱莉最後找到了答案,而是它誠實地承認——有些問題,或許一輩子都不會有標準答案。而這也許才是最真實的地方。

《我的完美日常》(Perfect Days)

電影《我的完美日常》劇照_edited_edited_edited.jpg

我的完美日常 是一部關於重複、關於日常、關於那些乍看之下毫無變化,卻在細節裡藏著生命溫度的電影。主角是一名公廁清潔工,過著一成不變的日子——起床、澆水、上班、聽音樂、打掃、泡澡、喝啤酒、讀書、睡覺,然後第二天再來一次。聽起來有點無聊,但導演拍得很美,美得像是一場靜謐的觀察,讓那些微不足道的日常細節變得溫柔又深刻。

這部電影讓我開始思考,日復一日的重複,究竟是枯燥無聊,還是一種詩意的節奏?我們總害怕「一成不變」,渴望變化,甚至將「無聊」視為人生最大的敵人。但當鏡頭拉近,當我們仔細凝視那些被忽略的細節,會不會發現,其實每一天都藏著微小的變化,只是我們沒察覺而已?或許,所謂的「活在當下」,並不是去追求新奇刺激,而是去感受重複裡的溫度。就像主角每一天澆水的那盆植物,雖然看似靜止不動,但某天葉子多了一點綠、某天新芽悄悄冒出來,生命的流動其實一直都在。只是,願不願意看到,端看我們自己的選擇。

 

這部電影也讓我想到每天出門時遇見的車道爺爺,也因此寫了《車道爺爺的微笑與我不完美的日常》這篇文章。我們的生活,或許不像電影裡那樣有經過精心調度的光影與構圖,但只要願意放慢腳步去感受,或許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完美日常」,但願如此。

《我還好嗎?》(AM I OK?)

電影《我還好嗎? 》劇照

這陣子剛好連著看了幾部同性戀電影,然後發現我的觀影體驗大概就跟我的人生一樣——永遠不會在預設的地方有起伏。《AM I OK?》也是這樣的一部電影,沒什麼戲劇化的情節,沒有轟轟烈烈的出櫃大戲,甚至連愛情戲都淡得像是被水沖掉的奶茶,但它還是莫名其妙地讓我在從美國回台灣的飛機上邊吃著飛機餐邊頂著時差的疲累看完了。

故事是關於一個 30 多歲的女人,忽然驚覺自己可能喜歡女生,然後進入了一種既焦慮又有點荒謬的自我探索狀態。這種遲來的覺醒既不像青春片那樣熱血,也沒有太多社會壓力的戲碼,反而更像是一個人獨自坐在房間裡,盯著天花板思考:「所以,我現在該怎麼辦?」這種尷尬又內斂的情緒,還滿有真實感的。

這部電影不是那種會讓人想立刻推薦給朋友的大作,但它很安靜,很溫柔,就像深夜打開手機,讀到某個陌生人的匿名告白,你不見得會感動落淚,但你會點個讚,然後心想:「啊,原來也有人這樣生活著。」

《寂寞診療室》(Sybil)

《寂寞診療室》(Sybil)

「我的人生就是一本小說。」這句話道出了 Sybil 的核心——這不只是關於一個心理治療師,也不僅僅是一場倫理失守的心理諮商,而是 Sybil 個人生命的剖析與投影。比起中文片名《寂寞診療室》,我更喜歡原片名 Sybil,因為這是一個關於她自己的人生,而非某種心理療癒的過程。但當看到這個片名時,我立刻想起 2007 年的同名電影 Sybil,那是一個關於創傷與多重人格的故事。這讓我不禁思考——難道「Sybil」這個名字,已經成為某種不幸女人的象徵嗎?彷彿這些名為 Sybil 的角色,都被命運捉弄,深陷於自身無法逃脫的困境裡。或許,這部電影的主角並非真的患有多重人格,但她的內心世界,同樣充滿了割裂與矛盾,一個永遠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拉扯的靈魂。

故事的殘酷在於,Sybil 其實早已模糊了現實與虛構的界線。她明明決定要專心寫作,減少諮商的工作,卻留下了兩個個案:一個是失去母親的小男孩,另一個是懷孕而糾結是否墮胎的年輕女演員瑪格。這兩個人並非隨機,而是直接觸碰到了她自身最深的創傷。她潛意識選擇留下這兩個個案,彷彿是想透過旁觀他們的生命,看另一個平行時空裡的自己,會不會過上不一樣的結局。她是心理治療師,但她真正想「治療」的,或許一直都是自己。然而,當她開始介入瑪格的生活,這已經不只是「旁觀」,而是一種更危險的沉溺。當 Sybil 的督導警告她應該立刻抽身時,她選擇的卻是完全相反的道路——不只是沒有退出,甚至更進一步投入瑪格混亂的世界,就像她刻意讓自己被拉入痛苦一樣。她明知道這是越界的,但她選擇縱身一躍,因為某種程度上,她需要這種情感的撞擊,甚至需要痛苦來填補內心的空洞。

而電影的結局,看似回歸平靜,我認為卻藏著更深的哀傷。她回到了家庭,看起來過著「正常」的生活,可是她心裡清楚,現在的另一半永遠無法走進她的內心,而她也不再試圖讓他走進來。這不是「看見幸福」,而是「與痛苦共存」。當兒子問她:「你會不會看到我就想到爸爸?」Sybil 抱著他痛哭。這一刻,她終於徹底承認,過去的愛情並沒有被時間沖淡,她依然想念前男友,只是她接受了這種思念不會消失,接受了痛苦將一直存在。她無法真正放下,但她選擇與這份痛苦共存,就像她選擇與這個孩子共存一樣。

這也是為什麼 Sybil 這個片名如此貼切。這部電影的主題不是「諮商」或「診療」,而是 Sybil 這個人的人生故事。她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本小說,而她既是作者,也是故事中的角色。她書寫她的生命,但她的人生,似乎早已註定是一部無法圓滿的小說。

《哈里斯夫人去巴黎》(Mrs. Harris Goes to Paris)

電影《哈里斯夫人去巴黎》劇照

這部電影就像一杯溫熱的英式紅茶,帶著淡淡的甜味,溫柔地安撫人心。《哈里夫人闖巴黎》講述了一個看似簡單卻充滿力量的故事——一位在倫敦做清潔工作的哈里夫人,偶然間被一件Dior高級訂製服吸引,從此燃起了擁有一件屬於自己的Dior禮服的夢想。

這部電影最讓我著迷的,是它那種純粹而美好的氛圍。哈里夫人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傳奇人物,她只是個平凡的人,卻有著一顆不平凡的心。為了實現夢想,她存錢、突破階級限制、克服重重困難,甚至獨自踏上巴黎之旅。她的勇敢與堅持,讓人不禁在心裡默默為她加油。電影的畫面也美得像幅畫,把1950年代的巴黎與倫敦拍得浪漫又迷人。蕾絲莉·曼維爾的演技更是細膩動人,把哈里夫人的溫柔與堅韌詮釋得恰到好處,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微笑,都讓人深深共鳴。

這不是一部跌宕起伏的電影,而是一則溫暖又帶點童話色彩的故事。它告訴我們,就算生活再平凡,每個人都有權利擁有自己的夢想,而只要我們願意努力,美好的事物終將會降臨。

《松子的真實人生》

Netflix《松子的真實人生》.png

《松子的真實人生》並非傳統意義上刻意堆砌笑點的綜藝節目或是電影,它更像是一場松子與真實世界的坦誠對話,讓我們可以跟著松子一起探索那些看似平凡,卻又充滿驚喜的日常。

其中的一蘭拉麵那集,我真的邊看邊笑。身為一蘭的忠實粉絲,我實在很難想像生活兩點一線的松子,竟從未嚐過這風靡全球的拉麵。看著她像個好奇寶寶一樣,研究點餐方式、選擇口味,然後一個人靜靜地品嚐拉麵,那種真實的驚喜和滿足,也喚醒了我第一次吃一蘭時的感動。沒有刻意的搞笑,卻讓人發自內心地感到有趣,這就是松子式的幽默吧。

松子最讓我佩服的是,她對真實的堅持。她討厭腳本,討厭刻意安排的劇情,她認為節目就應該是自然真實的,而電視節目不該過度追求意義,不該刻意說教,而是應該讓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自然地產生自己的情感與思考,得到自己的共鳴。聽到這段話,我才真正理解了松子所信奉的「真實」。那種無為而治、不刻意為之的態度,正是她獨特的魅力所在。

《松子的真實人生》的時長乍看像一部電影,但它其實更像是一段真實生活的切片,沒有刻意的起承轉合,只是忠實地記錄著松子一次又一次的「初體驗」。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對松子來說,卻是充滿新鮮感的冒險。她毫不掩飾自己的好奇與驚訝,也沒有絲毫的尷尬或羞赧,正是這份坦然,讓觀眾能感受到松子的真誠與智慧。

《心靈的深夜對話》(Our Souls at Night)

Netflix《心靈的深夜對話》(Our Souls at Night)

這是一部會讓人放慢呼吸、靜靜感受的電影。改編自 Kent Haruf 同名小說,它的節奏安靜得像一本深夜翻閱的書,沒有大起大落,卻讓人在每一個眼神、每一句話語中被悄悄觸動。

我一直很喜歡這種看似平淡、卻藏著深刻情感的作品。簡·方達與羅伯特·雷德福的組合就像兩杯經年釀成的老酒,對戲時充滿熟悉的默契與微妙的火花,讓整部片多了一種難以言說的溫度。他們飾演兩位在生命後半段才試著敞開心房、彼此陪伴的老年人,用最樸實的方式問出一個每個人或遲或早都會面對的問題:當我們走到人生某個安靜的時刻,還能不能再讓心靠近一次?

雖然我看這部片已經是幾年前的事了,但最近又想起來,可能是因為我們這世代對「陪伴」的渴望與日俱增。不只是戀愛、友情,更多時候是那種「有人懂你」的感覺,哪怕只是一起靜靜躺著說說話。這部片適合在深夜獨自觀賞,也許會勾起一些回憶,也可能讓你突然想給誰發個訊息。

《惡鳥的祝福》(The Starling)

電影《惡鳥的祝福》劇照_edited_edited.jpg

這部電影就像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狠狠地敲打著你的心,但等雨勢稍歇,陽光穿透雲層,你才發現,原來這場暴雨也帶來了某種洗滌過後的寧靜與溫暖。它不是那種讓人輕鬆觀賞的電影,卻能讓人在不知不覺間被情感的洪流捲入,然後慢慢沉澱消化,並感受到生命的重量與深度。

讓我最動容的,不只是它對悲傷與療癒的描繪,而是它不刻意美化這一切。莉莉不是典型的堅強女性,她掙扎、憤怒、甚至對生活感到不耐煩;傑克的逃避,也不是單純的「不負責任」,而是那種在痛苦裡越陷越深的無力感。這種不完美,讓整部電影更顯得真實。而那隻不停襲擊莉莉的惡鳥,就像是她無法擺脫的痛苦,一次又一次撕裂她剛剛縫補好的裂縫。她試圖趕走它,對抗它,卻發現真正的問題不是「讓痛苦消失」,而是「與痛苦共存」。

我特別喜歡的是獸醫這個角色,與其說他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引路人,不如說他更像是個在低谷裡陪你坐著發呆,偶爾丟一句「我懂」的人。他不像典型的心理諮商師給出明確的建議,反而透過那些看似漫不經心的對話,還有與動物相處的方式,讓莉莉慢慢拆解自己的情緒。這種陪伴的力量,比什麼「正能量金句」都來得更真實、更有份量。

老實說,我已經很久沒看一部電影看到時不時靜靜落淚了。上一次,大概還是看《換乘戀愛》的時候(沒錯,我也是那種會被戀愛實境秀弄哭的人)。但《惡鳥的祝福》帶來的,不只是感傷,而是一種能滲透進內心深處的溫柔。它讓你看見悲傷如何在人心裡生根,但同時,也告訴你,生命縱使充滿裂痕,陽光還是有辦法透進來的。

《千絲萬縷的愛》(Il Filo Invisibile)

千絲萬縷的愛 Il Filo Invisibile

在疫情期間,從法國回到台灣的居家隔離日子裡,我偶然看了《千絲萬縷的愛》(Il Filo Invisibile)。這部節奏輕快且充滿義大利式的幽默的電影,描繪了一個「非典型」家庭的日常,在輕鬆的氛圍中,觸及到一些深刻的議題,例如親情、認同、以及愛的本質。故事圍繞著一位青少年,他用紀錄片的方式記錄自己與兩位父親的生活,卻在這過程中挖掘出了家庭裡不為人知的裂痕。這部片最打動我的地方,是它那種毫不避諱的真實感,它沒有刻意去標榜多元成家有多「特別」,反而讓我們看到,他們的愛、矛盾、困惑,與任何異性戀家庭無異——會爭執,會外遇,會分開,也會修補關係。

電影裡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有種古老的日本藝術叫金繕,當你弄破珍貴的東西時,不是丟掉,而是用黃金修補破損的碎片。傷痕還在,但修復後的東西更珍貴。」家庭亦是如此,不完美,卻因為選擇修補而更加獨特。

 

《千絲萬縷的愛》不是一部追求戲劇性衝突的電影,它更像是一次溫柔的探索,探索一個家庭如何在愛與理解中成長。它會讓你明白,愛的連結,並非只有一種形式,而是千絲萬縷、變化萬千。

《再見拿坡里》(Nostalgia)

《再見拿坡里 Nostalgia》

《再見拿坡里》(Nostalgia) 不是一部熱情洋溢的義大利電影,相反地,它像是一杯微涼的濃縮咖啡,帶著濃厚的苦澀與餘韻。費利切離開拿坡里 40 年後回到故鄉,那座城市既熟悉又陌生,每條巷弄似曾相識,卻又彷彿藏著什麼不願被揭開的秘密。這不是簡單的「回家」,而是一場面對過去、直視靈魂的旅程。

對我來說,這部電影格外有情感連結,因為我的前男友就是拿坡里人,我也曾在拿坡里住過一小段時間。在我的印象裡,拿坡里總是風光明媚,搭配著港口與陽光,有著典型的南義風情。而這部電影卻讓我看到一個截然不同的拿坡里——它是幽暗的、壓抑的、充滿無形張力的。我在觀影過程中不斷喚起自己的回憶,卻又感到陌生,因為它與我腦海中的拿坡里幾乎沒有重疊的地方。這也讓我意識到,每個人對一座城市的感受,會因為經歷不同而有天壤之別,這正是城市獨特的魅力——它沒有固定的樣貌,而是隨著不同的人、時代、故事而不斷變化。

馬里奧·馬爾托內的鏡頭語言內斂卻充滿力量,他筆下的拿坡里,不是陽光灑落的度假天堂,而是一座被時間與歷史吞噬的城市。那些窄巷、殘破的建築、陰影中的人物,都讓人感受到一種揮之不去的壓迫感。這裡既有童年的回憶,也有過去不願直視的傷痕,費利切的每一步,都像是在試探自己還能與這片土地產生多少連結。

皮耶法蘭西斯柯·法維諾的演技太強了,他不用激烈的情緒爆發,只憑細微的表情與肢體語言,就能讓人感受到費利切內心的矛盾與掙扎。他的鄉愁不是純粹的懷舊,而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情感糾結,像是回到過去,卻發現自己早已不屬於這裡。

這部電影不只是關於個人的回憶,它更觸及了拿坡里的社會現實——黑幫的陰影、階級的鴻溝、過去與現在交錯的拉扯。這不是那種能讓人感到溫暖的懷舊電影,而是一部關於「回不去」的作品。最終,拿坡里或許仍是原來的樣子,但費利切是否還能在這裡找到自己?這個問題,電影沒有給出明確答案,而是讓觀眾自行體會那份無法言說的失落與悵然。

《巴黎寂寞不打烊》(Deux Moi)

《巴黎寂寞不打烊》(Deux Moi)

這是一部節奏緩慢卻不知不覺讓人陷進去的電影,講的是孤單,但拍得不憂鬱,反而有一種溫柔的透明感。在台灣這部片被行銷成「都市愛情小品」,但我覺得它更像是一場自我探索的旅程。其實電影裡愛情的成分很少,兩位主角甚至不認識彼此;更多的篇幅,是在描述他們在巴黎這個大城市裡,身處人群卻感到寂寞,並因為失眠與情緒低潮開始接受心理諮商的過程。法文片名 Deux Moi,直譯是「兩個我」,非常貼切——兩個人在幾乎一樣的處境中平行發展,明明是鄰居卻從未相識。

我是在疫情剛從歐洲回來、獨自隔離在飯店時看的這部片,看完後心裡暖暖的,很適合當時的我。因為我也很喜歡住在大城市,也很享受一個人獨處,但在人生低潮的時候,也曾像這兩個角色一樣,陷進那些無聲的孤獨與困住的感覺裡。所以整部片看下來,我有很多很多的共鳴。這部電影沒有什麼激烈轉折,但它安靜地陪你待在那些沒有出口的時刻,然後在你沒注意的時候,輕輕讓心有了一點縫隙。推薦給正在經歷什麼、又說不上來什麼的你——它不會立刻讓你好起來,但可能會讓你不再那麼害怕孤單。

Ping Pong
maomaomao.——猫猫猫,發音 [māomǎomǎo],是我在紐西蘭時我的貓室友的招牌叫聲,一次三聲,不多不少,還帶著一點沙啞與傲嬌,很想給他一顆喉糖,但這不合法。這個聲音成了某種召喚,也成了我對貓的癡迷開端。這裡或許是寫貓,或許是寫人,或許是寫生活日常,或許是寫奇怪的思想,也或許是寫我們如何在這個世界裡找尋彼此的方式。生活不如意時,就 咪咪 maomao 地帶過吧。

把零碎想法倒進儲思盆,攪拌、發酵,最後長出奇怪故事——和更多貓毛的角落。

​好吧,我也聽聽你的碎碎念。

Contact Catherine

No spam!

© 2025 by maomaomao.

A weird blog proudly created by Catherine, with love 

Email: maomaomaosince2025@gmail.com

WhatsApp: +886 929 125 057

bottom of page